台東首學 - 歷經百年 台東最早的教育機構

  本校是臺東最早設立的公立教育機構,可能也是全國改名次數最多的學校。本校的創立,要追溯到清光緒21年(西元1895年)以官費在臺東直隸州所設立的「義學」。同年,清廷因中日甲午戰爭戰敗,把臺灣割讓給日本。日人領有臺灣後,先後在全臺各地設立「國語(日語)傳習所」,培養日語通譯人才,兼有推動普通教育的功能。日本明治30年(清光緒23年、西元1897年)9月,「臺東國語傳習所」開學。不久之後,日本人陸續把各地的國語傳習所改編發展為「公學校」,成為日治時期臺灣人子弟主要的基礎教育機關。

照片1

    臺東國語傳習所也在日本明治38年(清光緒31年、西元1905年)改制為「臺東公學校」,原址在目前臺東縣政府旁九龍金贊大廈的所在地。後來,學校又在日本昭和16年(民國30年、西元1941年)改名為「臺東寶國民學校」。   

      6     7    

    臺灣光復(民國34年、西元1945年)後,本校改稱為臺東縣「文化國民學校」。民國36年(西元1947年)八月,配合臺東師範學校師資培育任務的需要,改隸為「臺灣省立臺東師範學校附屬小學」。

    民國54年(西元1965年)六月八日,黛娜颱風侵襲,校舍全毀,在現址重建。民國57年(西元1968年)三月,因為師範學校升格為師範專科學校,本校也改名為「臺灣省立臺東師範專科學校附屬小學」。

    民國72年(西元1983年)八月,改名為「臺灣省立臺東師範專科學校附設實驗國民小學」,除配合師資養成教育的需要外,並強化各項教育研究、實驗及實習的功能。民國76年(西元1987年)七月,隨師專改制為師範學院,再改名為「臺灣省立臺東師範學院附設實驗國民小學」;民國80年(西元1991年)七月改隸為國立。民國92年(西元2003年)八月一日,臺東師院在教育部的輔導與協助下,轉型更名為「國立臺東大學」,除革新發展為綜合大學外,仍繼續強化師資培育的功能;本校亦於同日再度改名為「國立臺東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學校現況

    本校校地面積約2.57公頃,目前有普通班36班、美術班4班、學習中心2班、幼兒園2班,共計44班,學生人數約1030人,編制內教職員共76人。除依據國民教育法之規定,養成五育兼備、術德兼修、身心與智能均衡發展的活潑兒童與健全國民外,同時依師資培育法之規定,與師資培育之大學協同,指導師資生及實習教師之教育實習,並發展各項實驗及研究計畫。為了培育良好健全的小學、幼兒園及特殊教育師資,帶動基礎教育的革新進步,本校責無旁貸。

 

 

 

歷任校長

       本校自改隸為師範校院的附設學校後,校長多由師範校院的老師出任。歷任校長(如附表)無不戮力校務,領導全體同仁協力同心打拼,培育出無數優秀的人才,並為學校奠定了鞏固的根基,在教育界擁有良好的聲望,也得到地方人士的肯定與信任。

    優質課程與教學是學校的基礎,因此,提昇教學效能是附小最重要的工作。閱讀風氣是學校經營的養分,而健康的身體和心理更是學習的根本,我們努力讓熱愛閱讀成為附小師生的印記,深耕「健康、美感、永續」成為附小的願景圖像。師長(校長)希望透過課程與教學,幫助孩子們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並能體察自己、愛護自己,關心環境,時時保持「健康」的身心。成為有禮貌懂關懷,以和善的心與環境和諧共處,提升孩子對生活「美感」鑑賞的人文素養。最後期望孩子能關懷自已、他人與自然環境,並啟身行動展現關懷世界「永續」議題的實踐力。

    師長們希望附小兒童,以關懷柔軟的心待人,以自律堅定的言行處事;能相信自己,肯定自我,以正向心態,樂觀學習。期望在五育均衡、多元智能發展及身心健康等全人發展教育環境之下,未來成為具有人文關懷、執行力、欣賞理解、解決問題與世界觀的全球公民。

本校歷任校長

姓名與稱謂

任 期

陳 萍 先生

民國 36-40 年

西元 1948-1951 年

趙華炳 先生

民國 40-44 年

西元 1951-1955 年

趙壽珍 先生

民國 44-60 年

西元 1955-1971 年

姜明芸 女士

民國 60-63 年

西元 1971-1974 年

沈文福 先生

民國 63-79 年

西元 1974-1990 年

任晟蓀 先生

民國 79-82 年

西元 1990-1993 年

詹卓穎 先生

民國 82-86 年

西元 1993-1997 年

楊荊生 女士

民國 86-89 年

西元 1997-2000 年

汪履維 先生

民國 89-97 年

西元 2000-2008 年

鄭燿男 先生

民國 97-98 年

西元 2008-2009 年

章勝傑 先生

民國 98- 99 年

西元 2009-2010 年

黃秀雲 女士

民國 99 - 103 年

西元 2010-2014 年

何錦尚 先生

民國 103 -109 年

西元 2014-2020 年

黃雪萍 女士

民國 109 年迄今

西元 2020 年迄今

 

 

 

教育目標

  五育均衡發展的兒童,是國民教育的主要目標。為貫徹這個目標,除了落實正常化教學,學校更設計了許多有教育意義的活動,如:國語文、鄉土語文及英語的觀摩或競賽、各領域的專題研究、少年科學勵進會、幼童軍團、運動會、各種運動競賽、各類團體競技、美展、音樂會、康樂遊藝觀摩展演、學習成果分享發表、校外教學,及許多探索式、體驗式的活動等,讓兒童有更多樣化的學習機會,並能更親近鄉土文化,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積極的人生觀。學校更把學生的學習成果彙整出版在校刊及「青苗學生作品選集」之中,留下孩子們重要的成長記錄,也讓更多的人一起分享。

康樂遊藝發表會               運動會              作品分享

 

 

 

教學設備

  追求卓越的教學品質,優質化教學環境,充實教學設備,以提高教學效果,是學校經營的主要目標之一。寬大的學生活動中心、設備新穎的溫水游泳池、搭配自然教學的植物生態園、各科設備充實的專科教室等,提供兒童良好的學習環境。圖書館除週末及例假日外,每天開放(包括寒暑假期間),供全校師生使用,並不斷添購學生新的課外書籍,舉辦許多推廣閱讀的活動,讓學生能重視閱讀、喜歡閱讀。

    因應資訊時代的來臨,於民國79年(西元1990年)設置電腦教室,從臺東師院贈送的47部舊電腦開始,有計劃的逐年編列預算,汰舊換新,目前已頗具規模:兩間電腦教室、一間數位教室、一台行動載具車、30台平板電腦。同時訂定三到六年級的電腦教學目標,安排電腦課程教學,並積極爭取新的載具,讓兒童及早接受資訊教育,領略資訊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功能,更能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

    自93學年度(西元2004-2005年)起,陸續在各班教室內增設單槍投影設備、電子白板、班級導師配發筆記型電腦一部,希望掌握教學新資訊,運用多功能教學數位媒體,展開多采多姿的教學歷程,建置更完整的教學環境,進一步提升學習的效果。

    游泳教學是臺東大學附小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的教學重點之一,原使用之游泳池興建於日據時代,主體結構老舊。為讓學生有良好的學習環境,提升教學效益,及學校的長遠發展規劃,與社區鄰近學校結合,由校園規劃小組暨永續校園委員會99年 6月 8日提議建構一個優質的游泳運動場館; 99年12月31日向教育部提出申請,100年 5月 6日教育部核准補助興建經費,於102學年度正式於溫水游泳池進行游泳教學。

    永續(sustainability)定義為「滿足這一代人類的需求,而不會危害下一代相同福祉的發展方式」。學校基於對校園空間及教學環境層面整體考量,讓教學場域更具有對人與環境親和友善的特質,為附小全體師生創建一個優質的「永續、美感、安全、節能」的校園學習空間。自102年起,學校申請教育部永續校園局部改造計畫,陸續為博愛樓與信義樓西曬嚴重之教室,裝設外隔熱遮陽節能設施,以阻擋陽光直射,並加裝頂樓遮陽,以降低頂樓教室室內溫度;改善教室電路迴路及燈具,建置校園節能監控系統,以達到節能減碳目的;部份教室因通風不良,於教室門下方改設通風百頁,改善悶熱問題,達到教室通風之效果;積極進行校園老樹照護,將老樹週邊水泥移除,並進行土壤改良,使老樹生意盎然;將閒置空間改造成生態農園,提供教師田園教學所需,並提供孩子接觸大自然的機會,提升學習效能。

    本校積極改善教學設備與環境,期望能發揮境教功能。學校經營規畫兼顧動態及靜態活動空間,以舒適安全、創造前贍及永續發展的優質校園,以讓學生能了解「人與自己」、「人與社會」與「人與自然」之關係,進而發展學生潛能與創意,培養未來世紀公民的解決問題及生活行動能力。

 

 

 

學校特色

    本校努力耕耘著「閱讀」這片園地,從改善與充實圖書設備,設計閱讀環境,提升教師讀寫教學專業能力,重視培植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將讀寫能力引為教學主流,由班級、年段到全校性閱讀活動的推行,是對閱讀的不變堅持態度。近年來更融入計畫專案,落實閱讀與教學策略,充實資訊媒體設備與加強使用教育,尋找最佳的施力點加以著力,因勢利導,讓附小成為一個閱讀風氣更興盛的學校,是孜孜矻矻的目標。我們也確信:當學生會閱讀,能全方位不偏廢的涉獵各學習領域,漸進積累能力,是健康的;當學生善於閱讀,能保持終身學習的態度,範疇從了解文本到關懷社會環境,是永續的;當學生樂於閱讀,感知編輯所獲取的訊息,去發現美好,創造美好,是美感的。「閱讀是健康的、閱讀是永續的、閱讀是美感的」,多元閱讀、適性閱讀、均衡閱讀的閱讀面向,把握「廣泛、平衡、樂趣、多元、深入、分享」等原則,讓學生閱讀根基紮穩紮深,小小臉龐因閱讀綻放出朵朵笑顏,是本校追求閱讀的美麗風景。

    民國73年12月公布「特殊教育法」後,民國74年(西元1985年),本校奉教育部指定成立美術才能教育班,現每年招收縣內三年級學生25名,目的在早期發掘具美術潛能的兒童,施以有系統的教育,為文化建設培育人才。民國 101年4月10 日頒布之國民中小學藝術才能班課程基準,明訂國小階段目標為早期發掘具美術潛能的學生,發展美術專業知能與人文關懷的態度,培養具有分析、應用、鑑賞及創作能力的美術人才。為此本校術科教師更新美術班課程架構,規劃藝術與生活、探索創作與展演、藝術與文化三面向,三至六年級縱向學習內容,培育符應後現代藝術的小小藝術家。本校藝術教育推廣,亦延展至全校性活動,尤以99年起與廣達文教基金會協力的廣達游於藝主題巡迴展最具永續性,多元主題作品蒞校展出,輔以藝術教學及導覽小尖兵培訓,提升師生的藝術鑑賞與創作能量。而因溫水游泳池建造而生成的公共藝術基金藝術深耕計畫,引入駐校藝術家、肢體開發課程、表演藝術融入領域教學專業知能研習、及公共藝術創作,形塑專屬附小的藝術景深,創造屬於附小的美感情境,使藝術教育成為附小孕育美感經驗的重要推手。   

    民國100年教育部公布國際教育白皮書,揭櫫兒童需具備的國際素養,應培育年輕學子跨文化溝通與前進世界的能力,奠定其於全球化社會中的生活與工作能力根基。本校同年展開國際教育的推動,成立國際教育推動小組,積極參與培訓課程取得學校行政團隊證書,並申請教育部SIEP國際教育計畫,以國際教育融入課程「館校合作-認識東南亞文化」與國際交流「日本京都環教交流暨文化參訪」取得補助,與日本京都同志社小學校完成第一次國際交流活動。之後,本校持續推展國際教育融入課程,參與國際教育優先區計畫,與Eastwood Heights Public School簽訂姐妹學校,並完成日本京都同志社小學校第二次交流及長崎大學附小第一次交流活動,逐步深耕於學生學習,提升本校親師生的國際理解能力,拓展國際視野,增強全球競合力。

    本校設有輔導室,以協助兒童健全發展為出發點,尊重兒童個人價值與尊嚴,提供適當的輔導。項目包括:定期舉辦生命教育、性別平等教育、家庭教育等專題講座或影片欣賞,設置輔導信箱,建立師親專線,辦理感恩系列活動等。同時,也辦理各年級的心理測驗、小團體輔導、個案輔導等,幫助兒童建立健全的自我概念,接納自已,發揮潛能。此外,有關學習中心與美術班的教學和學生的鑑定與輔導,以及結合家長及社區資源,推動各項「愛心志工」的服務活動,也是輔導室的重要工作。

    本校的愛心志工團成立於民國77年(西元1988年),最初名為愛心媽媽輔導團,至民國86年(西元1997年)易名為家長愛心志工團,引導家長參與,協助學校充實人力資源,家長也能在其中自我成長,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更能密切配合,發揮整體教育功能。家長愛心志工團協助服務項目有:路口導護、圖書整理與導覽、支援健康中心各項衛生保健、健康教育及急救工作、利用課餘說故事給孩子聽等。長期以來,熱心參與的志工們為學生樹立服務他人的良好楷模,甚至在孩子畢業多年後,仍繼續為學校及全體小朋友們提供服務,值得大家敬重與感謝。

    本校附屬幼兒園,創立於民國36年(西元1947年),招收學區內年滿五足歲幼兒兩班。民國87年(西元1998年)將教室擴建,並開始招收全日制幼生。自94學年度(西元2005-2006年)起,配合教育部政策,轉型為「國民教育幼兒班」,並於民國101年配合幼兒教育及照顧法改制為幼兒園並遵照教育部所頒布的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實施生動活潑的啟發式教育,透過遊戲活動,來啟發幼兒的興趣與潛能,充實生活經驗,培養良好生活習慣,並以全人教育做為理想及目標。

 

 

 

未來展望

  「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工作,本校教師莫不兢兢業業的在崗位上,為國民教育奉獻,期望在群策群力之下,推動生命教育、生活教育以及生動活潑的教育,更希望家長與社會能同時在彼此互動中學習成長,一起為未來的社會培育出健康、有理想、有抱負、有建設性的「公民領袖」。